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量化私募年终奖5000万刷屏,他挣钱的逻辑是啥?

02-23 财经资讯

昨天,量化私募年终奖5000万刷屏了。

12月13日,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同事的同学年终奖5000W+。

此帖在金融圈刷屏,有的网友就说,5000万相当于4套北京房山区水岸壹号的别墅。

真的是除了羡慕还有嫉妒,一年就4套别墅了。

好家伙,这就实现财富自由了,我柠檬了呀。

私募行业内的人,5000万的奖金是真实的,但只有少数机构里业绩顶尖的员工才能够获得如此高昂的奖金。

但是跟买彩票没有区别了。

二级私募真这么挣钱吗?

那我如果进这个行业,是不是也可以赚到5000万。

一、二级私募真这么挣吗?

我们先要搞清楚,私募到底是个啥玩意。

他挣钱的逻辑是啥,商业模式是啥。

1、私募vs公募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私募和公募的概念区别。

1)面对人群就不同。

因为公募基金面对的是大众,成千上万人购买,无论是理财经理也好,投资顾问也好,或者基金经理也罢,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情况的。

私募基金面对的是小众,理财经理,投资顾问或者基金经理面对的是少数几个,或者几十个最多几百人的规模,都在服务半径内,是很容易获得相对更好的个性化照顾和服务的。

说白了,就是私募基金面对的就是有钱人。公募基金面对的就是我们这样的普通大众。

2)投资门槛的区别

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相比门槛比较高,一般是100万起,有的甚至是300万或者500万起。

而公募基金则比较低,基本上是0.1万元起。

就算让你去买,你也拿不出那么多的流动资金啊。

公募基金就是可以可以公开宣传,私募基金只能针对特定人群私下宣传。

3)最后从监管上。

公募基金监管严苛,制度比较死板,几乎以股票多头策略为主导,对仓位有有要求,对各类金融工具也有要求,总之就是主流策略就是买好股票,等待上涨赚钱。

私募基金面对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有钱人,监管相对宽松,制度相对灵活。

可以做股票多头策略,股票空头策略,量化策略,管理期货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复合策略等等。

2、私募赚钱的逻辑

私募为什么这么挣钱?

核心最大的区别就是因为有——业绩提成!

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

管理费是固定的,跟规模成正比。

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而其中的1/5则属于投研团队。

对于私募基金来说,管理费是其次,主要是靠收取业绩报酬赚钱。

一般是有一个基准收益,在基准收益之上进行28分成,前提条件是,产品有收益。

比如约定超过基准收益8%的部分,收取20%的业绩报酬。

那你能理解为什么牛市那么多基金经理奔私了吗?

举个例子吧:

我在公募当基金经理,如果管理的是100亿,也就200-300万的年薪。

而如果我奔私出来做私募,只要能够管理一个客户的2个亿。

我就可以收取400万的管理费。

如果我替客户超额收益100%

(牛市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翻倍,平常的时候就不行了。)

也就是说赚了2个亿,去掉基准收益8%,

就是92%✖️2个亿✖️20%的收益,那我可以拿到3680万。

400万的管理费+3680万的业绩提成=4080万。

当然这个只是简单粗暴地计算,不一定科学。

这也是很多公募基金经理为什么要出去做私募基金公司的原因,个人集聚财富的潜力是要远远大于在公募基金的。

简而言之,基金经理帮助客户赚更多的钱,自己也能赚更多的钱,想象力更大。

所以,私募基金都是以赚取绝对收益为目标,对下行风险的控制相对严格。

只有投资者赚到钱私募,基金管理人才能赚到超额业绩提成。

3、如何赚到5000万?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赚到5000万呢?

让我们忽略掉很多的客观因素,比如说有的管理费收不到2%,还有各种的机构不同的规定,我们就按照最原始的方法去计算一下。

我们来一起算算啊。

假设你管理10个亿,超收益达到30%,

就是赚了 10个亿✖️30%=3个亿,

去掉基准收益8%,就是3个亿✖️22%✖️20%=1320万的收益。

最后你能够得到的就是:1320万✖️25%=330万

(当然了25%也不是固定的,每个公司给到的比例都一样,我这里是乐观估计的。)

假设你能够超收益100%

就是赚了 10个亿✖️100%=10个亿,

去掉基准收益8%,就是10个亿✖️92%✖️20%=1.84个亿的收益。

最后你能够得到的就是:1.84个亿✖️25%=4600万

很明显,你一个人管10个亿,收益实现100%,也到不了5000万。况且在私募你一个人也管不了那么多。

呵呵,是不是很简单,你学废了吗?

这就跟中彩票一样,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能够拿到5000万的奖金,全国一年也就那么几个人。

4、竞争激烈

不过现在二级私募也内卷,想要成立一家私募就稳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之前行业一般标准是1.5%,100万一年下来,私募拿1.5万。

但是私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打价格战,1.5%的费率已很难拿到。

刚才说过,私募成立后,每天都有成本要支出,不管是有收入还是没收入。要真正开始收支平衡,按照统计,至少需要两三个亿规模。

一家私募要达到5亿以上规模,一般情况下,需要3-5年的时间,这还是在行情给力、一切顺风顺水的情况下。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私募机构从成立那日起,至少有3-5年时间入不敷出。

二、二级私募江湖

近两年来,量化私募更是发展迅猛,有数据表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关口。

截至目前最新数据显示,百亿证券私募为93家,目前统计了90家,2021年收益统计时间为2021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区间,68家收益为正,18家收益为负,4家未统计。

尽管量化私募发展如此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开源证券,截至2021年12月7日,全A股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超过万亿元的交易日达到133 个,占比59.11%。

近年来,量化私募迎来爆发式增长,也和其独特优势有关。

相对于量化公募,量化私募的资金底盘虽然不大,但在交易速度方面量化私募往往更有优势,并且由于交易上限制相对不多,也使私募量化在一定程度获得了更大的获利空间。

三、这个行当真这么好吗?

这种超高额奖励往往只存在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大部分量化私募从业人员还都是默默无闻的,高薪只是少数。

1、都是些什么人

高额的奖励薪酬也吸引了诸多人士奔涌而来,其中便有不少拥有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

私募行业对人才的相关经验以及资源属性要求很高。

毕竟,组织需要你来创造可观收益,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怎么行?

而大部分应届生或者职场新人恰恰缺乏的就是经验和资源。

经验的意义在于:你亲身经历过投资过程,了解市场交易,有盈利、亏损的经验,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未来你跟客户沟通的筹码。

私募领域,客户投资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没有真实市场经验打底,再多的行业研究、投资研究、金融分析都难让客户掏钱……

所以私募,如果你立志于进入私募领域,相关市场经验一定少不了。

根据以往的招聘要求来看,业内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通常需要至少2-3年顶级咨询公司或投行工作经验的人才。

另外,私募基金喜欢学习能力强、思维开阔的人才。

私募行业有一个“潜规则”:私募没有办法合规,因此风控意义非常有限。

在这样没有什么规则的行业里,如果你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思维不灵活,没办法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未来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狭窄……

顶级私募公开招聘的数量往往非常小,所以进入私募更多要靠在职员工内推或者通过猎头引荐。

2、其实也很多人后悔奔私

有些大佬是想出来赚钱,有些则是想证明自己离开了牛逼的“投研团队”一样能行。

虽然奔私的理由不一定相同,但大家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做出不俗的绝对收益,然而事与愿违的也不少。

很多人错把平台当自己的能力。

公募与私募的体系不同,在其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必须在这个体系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私募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很难做得太好。

一方面,市场周期波动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管理费受产品设立的节奏、数量和规模影响,与现有产品赎回、清算退出、业绩表现等也相关。

而管理规模、业绩表现还受到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私募是应届生一个好的起点吗?

不要只是看到别人年终奖5000万,就盲目认为二级私募很赚钱。

私募基金里,如此高额的奖金也是少数的。

不要因为这些个例就觉得私募多么好,因为即使获得了非常高的待遇,不属于你能力的待遇,终归不会常伴你左右。

首先还是讲一下大家关注到私募的一些问题:

规范性问题:确实,一般的私募基金整体上运作确实更为随意,制度一般不会很规范。

规范是需要成本的,而且人往往非常少,大家一心赚钱,对很多形式化的东西根本不在意。

后期成长问题:私募确实更适合在其他行业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人转过来做,如PE/VC更喜欢投行或有资深产业经验的人,二级私募则更青睐有买方、卖方投研经历的人。

大多数私募都人员结构简单,单兵作战能力强,因为整体风格较为随意,所以一般也缺乏完善的培养制度。

所以应届生毕业直接进入私募其实挺难适应,一来私募复杂的工作都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二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

相对于大机构的培养机制和氛围,会对应届生更友善。

当然也非绝对,如果确实能遇到非常好的领导,愿意倾囊相授带你,或者说个人能力超群,在私募这种环境下说不定可以更快地成长。

大家不要被这种新闻吸引,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行业最后看的都是你的能力,只有你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这样,你未来遇到的任何行业都是有机会的。

不要一毕业就想着去私募行业赚大钱,实际上私募行业的情况你可能都不清楚,基本认知可能都没有。

根据自身的情况,毕业要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