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讲讲:中国为什么要摆脱美元霸权?(深度好文)

04-29 财经资讯

前言:

以近期国际汇率市场的情况来观察。

日元带动东亚及亚太进行竞争性贬值的势头已经形成稳定趋势,美国的第一阶段汇率战战术目标可以达成。

随着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弱势的经济体,比如非洲,拉美,东南欧,会发生很大规模的主权债务违约。

全球通缩狂潮,主权债务违约导致衰退和需求大幅下降,带低通胀。

到时候强势美元的趋势也会结束,美国政府假如,注意是假如,可以达成第二阶段战术目标,也就是抢夺到相当多的优质税基(如优质企业产业链和大规模优质移民),则可以适当提高债务上限,重启刺激政策来改善衰退中的美国各部门资产负债表。

进入第三阶段,摆脱衰退阶段。

如果美国比欧洲更快摆脱通胀,又更快摆脱衰退,那么欧洲的长期税基将无法避免的被美国虹吸成渣。

对于中国来说。

强美元阶段并非是美国收割中国的阶段。

金融政策,货币工具,是不足以对现阶段的中国形成所谓收割的,反而是第三阶段美元重启量化宽松,那才是真正的割取我方血汗换来的外汇储备购买力的行动。

现阶段中国拥有较大规模外汇资产净头寸,同时外债杠杆率极低,尤其是单独计算中央财政的外债,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再加上中国目前的工业产成品产业链在出口上具有一定的刚性优势,因此强势美元期间内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对中国不造成实质性打击,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补贴中国的外汇资产净头寸。

正因为如此,中国目前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与美元霸权做切割。

上一篇文章咱们说过了,美国和欧盟之间是斗快,中国和美国则是马拉松式比拼。

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中国外汇资产净头寸的结构,中央财政的杠杆结构比较健康强壮的问题。

下面讲讲中国为什么要摆脱美元霸权?

有的人看了上面这段可能会问,既然强势美元阶段对中国外汇资产的购买力形成一定程度的补贴。那么中国还有没有必要反对美元霸权?

客观来说,中国的确在美国金融体系内获得了国力上的长足的进步和成长。但是中国的规模和综合国力,已经成长到了美国全球金融体系不愿意再更宽泛的接纳中国的地步了。

从技术上讲,我们持有的美元外储,以及欧元日元的外汇资产,是可以看做对方对我们的信用负债,这个没错。

但使用条件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而且是被区别对待的。(当然,外资也不可能无条件参与我们的命脉行业和大量受限制的资产运转)

而且,欧美早晚有一天还是要重新开启量化宽松来窃取我们的血汗积累的。(而且这一天并不遥远)

同时,也别忘了,境内一切兑汇需求,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不管是旅游还是投资还是移民还是教育还是跨境医疗,也都等同于我们在坚持扩大开放的过程中的隐性对内外汇负债。

反正我是不打算搞掩耳盗铃那一套,仅从当前的情况判断,欧美日在这方面作为我们的对手盘。它们在价值观输出,对高净值人群的吸引力等方面,对我方具有明显优势。

而它们优势缩小时,则会通过扩张自己的公共债务,提供补贴等形式来维持这种优势,并且顺带收割我们用血汗赚回来的它们的法币资产的购买力。

而始终注重维护这套体系,能带给中国的增益其实是越来越小了的。(目前这个周期内暂时还是正向增益,关键在下一个大幅竞相贬值周期)

过度依赖外循环,资源向外循环倾斜,对于内部消费市场的培育是很不利的。而且我们的人口结构正在加速发生变化,我们的劳动力报酬增长速率不够快。因为我们处于美元霸权之下的情况,不强制人民币结算比率,在货币工具层面上对抗输入通胀的能力不行。在使用汇率工具保持产业链性价比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保持产业链性价比这两个选项里,维护美元霸权的情况下,总是会选择后者。

而且我们的内部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地方财政有进入长期困境的趋势。这些被掏空的国民财富太多集中于高净值人群之手。而他们则有强烈的兑汇外溢倾向。

为什么我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针对居民部门发放大规模的消费补贴?

因为担心通胀。

中国在外交和基础设施层面上,比欧美日更能抵抗通胀,因为我们没有自大到随意制裁大型资源出口国。

其次是我们的基础设施,物流设施比它们新。

但是在货币层面上,我们抗通胀的底气却没人家好。

中国目前对高竞争力丁口,比如大学生,研究生,各种“科研民工”,提供的福利和待遇还是比较抠搜。

对于居民生育福利,类似产假,生育补贴,大都还是口头行动。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在债务的某些方面已经和发达国家社会相当类似了。太多债务被丢给了居民部门和地方公共财政。

这种沉重的压力已经开始对我们的长期税基产生显著的侵蚀。

无论是普通丁口还是高竞争力丁口。

我们需要大规模的坏账剥离,债务重构,补贴国民,同时还要实现遏制输入通胀,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通胀对外转嫁。

并且将国家融资主流方式,从不动产债权融资,引导入至少更加标准化更加透明的股权融资市场,从而提升效率。进而在无法阻止丁口税基增长率长期走低的情况下,实现高竞争力丁口的扩张。并用足够的福利减少他们外溢。

要怎么样做,才能够做到这些事情的同时,遏制通胀率,并对外转嫁一部分通胀呢?

下面是纯技术环节,尽力让大家看得懂:

一旦中国决心摆脱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建立一个哪怕是偏安一隅的新系统。都要做好完全准备。因为一旦这么做,就不是现在你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的中国和某某国家签署了人民币兑XX币互换协议这种自愿性质的事情。有很多这种互换协议签署了之后,并不意味着人民币的结算份额真的大幅度推进了。更不用说把机构的信用保障穿透到最底层,往往还是美元资产作为终极信用锚。

中国一旦决定另起炉灶的话,必须是对中国的所有大宗交易进行一个阶梯式的人民币强制结算比率提升。

就像俄国人对欧洲要求的必须用卢布购买天然气一样。

中国会指定一家银行的专门账户,不设上限的接受对方对人民币的浮动式兑换。同时,对方也应该在自己国内指定一家银行的专门账户,不设限制的允许中国机构持有的该国法币资金存入和在该国境内支出使用。

以此为基底,建立起一套独立于SWIFT之外的新国际清算体系。

可以对彼此的法币汇率的远期波动率设置一个贬值幅度极限,超出之后可以使用美元,贵金属,能源,或彼此国债,进行贴水。

而且可以用AMM自动做市商机制,来保证对彼此持有对方法币的远期大幅贬值之后的赔偿协议兑现,赔偿协议可以用彼此认可的资产标准化+电子化之后加入区块链技术协议。

要做这样的事情,就免不了要面对盎撒集团更激烈的针对措施。

中国要做的第一步:

快速推动人民币贬值,幅度甚至可以去到兑美刀8以上。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因为这一步的目的是进攻之前要先防守,要有坚实的防御纵深。

推动人民币汇率快速下降到兑美刀8以上,当然是低估了人民币在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真实供需水平。

但是这很重要。

这一招是快速锁住内在大量潜在兑汇外溢的需求,也就是内部兑汇潜在债务的本币化。快速的贬值,是在打出接下来的其他组合拳可能造成的动荡和欧美的针对之前,让大量的潜在资本项目兑汇需求出现很大的汇率损益减值。从而很大程度上压制它们兑汇离开欲望。

日本人其实也是这么做的,在自己的竞争力持续性下降的时候,在通胀压迫的时候,仍然宁愿继续推动日元快速贬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留住产业资本。

这是其一,其二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出口的商品的竞争力,使其在当前通胀的大环境下具备更强的吸引力。

当我们决定为我方的贸易添加硬性的人民币结算门槛的时候,人民币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工业产成品。(当然也包括一些稀土这样的资源,以及海运运力,造船能力等)

快速的推动贬值,当然会全面的增强我们的商品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服务贸易上的性价比,让国际市场很难拒绝这种比较优势。

而且快速贬值是为了给一项重要的国内变革提供空间。也就是下面的第二步。

第二步,用汇率工具代替压制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这种做法,用汇率工具来提升产业链性价比

中国已经到了劳务报酬增长率需要大幅向上修正的时候了。已经到了居民部门杠杆率需要降低,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需要大幅优化的时候了。

通过压制劳务报酬增长率的正常上涨速率来维持外向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性价比,已经走到了一个很狭窄的路口。

继续走下去,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嫌疑。

现在应该让劳务报酬增长率快速上升,对居民部门,对家庭单位实施大量补贴,去优化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降低他们的杠杆率。这样才能留住未来的增长潜力,为下一个周期蓄力。

由此带来的产业链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则用汇率工具中的贬值来对冲,在外循环计价上保持相对性价比优势。

那么,由此带来的通胀怎么处理?降低了汇率,提升了内部劳务报酬,毫无疑问会带来通胀的。

这就要看第三步。

第三步:用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对大宗进口贸易实施直接补贴。

试图完全对冲掉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持有大量的外汇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而且普遍流动性都很不错。

在有需要的时刻,是可以用外汇资产端的持续亏损来压制国内的通胀率的,在保持低汇率的情况下,压制住通胀率。

日本人目前,也算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当然没有我这里设想的那么激进。日本央行的外汇储备,美元储备,也相当于拿来补贴日本国民和家庭的消费了。

因为日本政府在以扩大公共债务的形式投放现金福利补贴居民,抵抗通胀。然后央行的外汇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为此事埋单。

为啥说是一定程度上?因为另一个埋单者是国际上其他日元及日元资产的持有者,他们在汇率损益上为日本国民的现金福利埋单。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每个季度提升与中国进行商品、服务贸易的强制性人民币结算比例

受到明显低估的人民币带动中国外贸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性价比显著。强制结算比率一旦提出,市场上就会产生大量的人民币兑换需求。

中国应该按照一个预设的低估水准敞开供应人民币兑换。

有人会说,这不是导致中国GDP按美元计价会大幅下降吗?

短期内是的。

还有人会问,这不会导致中国的资产价值被低估,从而被外资进来抄底优质资产吗?

对于参与外循环的资产来说,会被低估。但是被人抄底,那你想太多了。跨境购买重资产不是去菜市场买菜。

中国许许多多攸关国民经济生活命脉的产业根本不参与外循环,甚至都不参与国内市场循环,你抄什么底?

而且大规模外资进场国内有许多的限制,审核,进出并不方便。

而想要抄底的外资在确认中国官方推动人民币贬值的底部之前,也并不敢轻举妄动,人民币想要摆脱美元霸权不是一件小事,大型跨国资本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来等待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下来。

至于推动人民币低估换取国际结算份额和清算自主权,这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并不是永久性的要这么做。

大家要记住一点,支撑汇率的核心,直接法则是供需法则,排在第二的就是作为基石的综合国力和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刚性优势。

美元的霸权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高,美国军队实力强大,美国尖端科技产业和尖端制造业牛逼,而且许多关键环节掌握制高点。

同时还包括它文化产业和媒体宣传产业牛逼,也包括它农业牛逼,还包括它自然资源丰富,这都是美元的支撑要素。

中国同样军队实力强大,在中等段位的工业产成品上具有霸主级地位,个别尖端部分已经迈入世界顶级水平。同时中国也有不少资源。

而中国的基础设施比较新,物流和信息基建比较现代化,甚至可以说全球最现代化。这也是难以比拟的优势,都是人民币的核心支撑要素。

当然中国的金融机构业务水平还远远不如美帝的同行们,尤其是跨境业务无论是经验还是人脉,都还差几十条街。

其次,我方文化产业,媒体宣传系统竞争力太弱小,无法与美帝的同行相抗衡。

所以这一套策略的核心在于,对内实施补贴,减少对外部消费者的补贴,多补贴内部国民,换取长远的竞争力保持,甚至继续向上突破。

只是暂时用汇率上的主动贬值工具来对冲因为提高境内劳务报酬与减少出口退税等行为带来的外贸竞争力下降。

而用外汇资产的亏损来承担输入性通胀,补贴国内居民部门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将我方对内补贴、对外贬值换取长短期竞争力固本培元所造成的通胀,转嫁,或者说倒灌回美元计价体系之中。

当与我们进行贸易的大大小小贸易伙伴都已经持有相当规模的人民币,并形成我们的独立清算系统之后。

只要我方减少主动低估人民币汇率的抛售行为,那么人民币的汇率自然就会逐渐回升,这是市场规律,是我们的工业产业链竞争力,性价比,我们内部长期竞争力所决定的!

而再往后,每当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过高,形成对我方外贸性价比的打压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次主动打压人民币的汇率。

而且措施可以变为大量补贴国内居民部门,为扶贫,为人才创新研发,提供廉价资金支持等等。

这样就让大量持有人民币的人和以前大量持有美元的人一样,不得不为我们的增发埋单。

而这些增发将被投入巩固我们的人丁税基竞争力、产业税基竞争力上,从而实现正循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产业研发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在国际货币信用上获得更多的透支空间来固本培元。

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将货币自主权全部抓在自己手里,这样才是真正的摆脱美元霸权。

固本培元,提高竞争力,通过强制人民币结算比率来主动掌握贸易金融清算的自主权,有了自主权红利,再时常补贴国民,补贴高竞争力丁口,补贴高新科技产业研发,反过来进一步增厚竞争力和贸易刚性优势。

走到这一步,才可以说我们真的摆脱了美元霸权。

当然以上都是设想,具体怎么做,会不会这么做,是否去实施,都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说了算的。都要看上面的决策和战略构思。

当然,我个人认为眼下确实是个极好的机会。

在俄乌战争扰动全球供应链并迫使全球化产业链配置的周期开始出现阶段性逆转的时间窗,这期间内,我们的贸易端具有比以往更加强大刚性优势。

如果美帝要阻止我们获得这种自主权,要阻止我们脱离美元霸权体系,那么这段时间,它要付出的代价将是空前沉重,以往的它难以想象的巨大!

我不认为现阶段的欧美日具备同时全面制裁中俄伊的能力,即使勉强做了,也坚持不了一年。

当然啦,现实状况中,中国目前似乎还不打算真正的去冲破美元霸权体系,目前我们还在继续维系着美国的这套国际金融秩序。

从今年上半年到现在三季度,我们已经有多次发文件,地方政府宣布,要优化,提速出口退税,助力出口贸易企业的新闻出现。

这就是在主动维系美国的国际金融秩序。

只要仍然处于这种美元霸权下,为了追求外贸的稳增长作用,为了保持外贸的性价比优势,就很难去提升内部劳务报酬增长速度。因为通胀在美元霸权体系下不易转移出去。

而我们的内部贫富差距也是在扩大的,劳务报酬增长率的低速,失速,再加上不动产债务的压制,我们的内需,内循环市场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是愈发弱势。

这反过来就进一步增强了外贸稳增长的重要性,决策比重。

那么真正摆脱美元霸权的决策,就更难下决心了,万钧之重!

补贴国民,为年轻人减负,为企业研发减负,为长期竞争力固本培元,为长期税基固本培元,这才是长久之道。

要操作这一切,离不开独立的国际金融清算权。